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正文>

渝见川剧 | 梨园新篇:川剧传承看今朝 ——重庆大学本科生院“渝见川剧”实践团实践纪实(五)

审核人: 编辑人:赵宸 发布时间:2024-07-19 浏览次数:

美丽富饶的巴渝沃土,江河纵横,人文荟萃,川剧这一地方剧种就诞生于巴山蜀水之间。但随着艺术与娱乐的多元化发展,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戏”的川剧,如今却面临着传承上的挑战。

为探寻青年一代对川剧的传承情况,近日,重庆大学本科生院“渝见川剧”实践团前往重庆市川剧院,先后采访了青年导演李金治与青年演员白孟迪,走进青年一代传承川剧的故事。

(重庆大学“渝见川剧”实践团与李金治、白孟迪合影)

李金治:情定川剧,梦系梨园新篇

李金治曾是重庆大学本科2018级学生,自小与川剧结缘,十三岁开始学习,师从国家二级演员、涪陵川剧团原团长、《涪州川剧》非遗传承人、涪陵川剧界泰斗孙宗燊先生。如今,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李金治,已是一位深谙川剧精髓的青年导演,对川剧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从演员到导演,他对川剧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难进难出”。在他看来,川剧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表演形式,让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搞明白川剧是什么,川剧要怎么演。但又正因为川剧的博大精深,每一个学习它的人在体会到川剧的魅力之后,都会越学越爱“当你跨进这个门槛,就会发现川剧有太多东西了,太难自拔了,要学一辈子”。

都说川剧以绝技胜人,以变脸、吐火著称,但李金治认为,这些绝技虽然引人注目,但不能代表川剧的全部,川剧还有更耐人寻味的唱词、唱腔。在他看来,川剧的一切形式都要为内容服务,川剧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他举例《白蛇传》中的变脸,强调这种技艺主要用于表达角色情绪的变化,而不只是简单地追求视觉效果。“观众看时觉得好看,但是看完了就忘了,这就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一种表现。”

作为川剧导演,李金治认为,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技”要服务于“艺”,实现技与艺的完美融合。“光有‘技’没有‘艺’,这场戏的主题和人物都不复存在,光有‘艺’没有‘技’,这场戏也不会好看。” 在他的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川剧传统技艺的精湛运用,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艺术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李金治与实践团成员交流)

面对川剧在新时代的传承困境,李金治认为,守正创新是必经之路。他坚信,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赋予川剧新的生命力。但创新不代表大刀阔斧的修改,李金治认为,创新应该体现在表现形式、主题立意和视觉呈现上,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对于核心的川剧表演体系则是要尽可能保留。

此外,对于川剧的传播与普及,李金治认为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川剧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了解川剧。就如王佩瑜所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喜欢戏曲的和不知道自己喜欢戏曲的。李金治深知,观众是戏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创新、传播川剧文化,吸引观众走进剧场,感受川剧艺术的魅力,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人爱上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

白孟迪:从偶入梨园,到剧院新星

2024年,重庆市川剧院青年川剧演员白孟迪迎来了她学习川剧的第10个年头。十年磨砺,让白孟迪成为了川剧青年传承人中的佼佼者。

2018年8月,时年15岁的白孟迪凭借《子口》入围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2019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艺术专业技能赛项中,白孟迪凭借演绎经典川剧《三娘教子》荣获一等奖。

近期,川剧院在进行招生考试,白孟迪对此感概不已,回忆起2014年刚接触川剧的情景。当时白孟迪的小学老师觉得她嗓音很好,就推荐她来报名学川剧。在第一个学期,作为启蒙,学员们上的都是一些基础课程,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学习舞蹈、声乐、台词、表演等专业课,晚上学习鉴赏。在第二个学期,专业课的部分便要与戏曲接轨,会有川剧、京剧等专业老师来授课,教唱腔,教毯功,就这样持续两年。从第三年,学员们开始每一个学期都要学至少一出具体的戏,将往日所学的“唱念做打”完整地展示出来,融入实践。到第四年,便可以来川剧院实习了。

在川剧院的生活,与在艺校学习时不尽相同:早上练习基本功,下午排演戏目,晚上如果愿意,还可以加练。在没有对外演出安排时,演员可以选择用一天的时间来练基本功。川剧院会在演员练功时给予练功补助,既帮助演员艺术成长,又支持其生活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川剧院的生活非常安逸,川剧院不可能像艺校那样,让演员花费半年的时间去排一出戏,演员们排戏既得有质量,又得有效率,难免连轴转。对于白孟迪来说,忙里偷闲是常有的:两地奔波之时,在中转站抽空看个展演;周六去茶馆坐一会,买点甜食,这些都能让她感到特别放松。

(白孟迪给实践团讲解学习经历)

被问到如今的爱好时,白孟迪回答,最喜欢的仍然是看戏、唱戏,哪怕回了家也是如此。其实白孟迪对川剧的热爱,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浓厚。据她回忆,第一个学期,学员们基本是哭过来的。早上五点就得起床,六点多钟开始晨练,外面天都没亮。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掰腿拉韧带是一道难关,稍不注意,就会留下一块淤青。好在老师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知道学员们的苦,所以对学员们也格外关爱。

就这样,在摸爬滚打中,学员们的基本功练得十分扎实,对川剧的改观似乎只差一个转机。白孟迪回忆道,2018年,学员们表演一个集体节目,需要带妆上台进行录像。学员们捆头后在台下就感觉疼痛难忍。但是一上了台,整个人就“绷起来了”,在台上走了五轮戏也不觉得累,只感觉自己粉面红裳,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不舍得脱去服饰卸下妆容。那一刻,他们才真正与川剧心意相通了,也体会到了川剧的魅力所在。

更让白孟迪感动的,是在川剧学习中收获的志同道合的友谊。今年排练《白蛇传》时,有同学并不是学习这一行当的,但是为了她所演出的这一部分,专门去学了对应的把子,晚上陪她一起练功。白孟迪说,这将会成为自己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角色各异历风霜,经历纷呈路不同,但李金治与白孟迪对川剧的热忱之情与使命担当却是相同的,在新时代下,二人以青年的全新视角赋予川剧新的生命力用真挚的情感和不懈的努力诠释着每一个角色。这是两位青年川剧从业者的非凡旅程,亦是川剧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的缩影。

在新时代背景下,川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为川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重庆大学“渝见川剧”实践团成员也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到川剧的传承与传播事业中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之力。

上一条:重庆大学“边”彝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积极投身防汛救灾工作 下一条:渝见川剧 | 梨园旧景:重大56级老学长的川剧记忆——重庆大学本科生院“渝见川剧”实践团实践纪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