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而重庆大学与川剧,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便已结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川剧在重大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为了探寻五六十年代发展高峰时期重庆大学川剧的面貌,深入了解重庆大学川剧传承历史,追溯重庆大学川剧传承的精神之源,2024年7月13日,重庆大学本科生院“渝见川剧”实践团来到了重庆川剧院,与刚看完川剧演出的重庆大学原文工团川剧队队员、机电系56级林承善老学长相约,听老学长将过往川剧队的故事娓娓道来。
(林承善老学长与实践团成员的合影)
(一) 忆往昔岁月峥嵘,寻重大川剧之源
五十年代初期,重庆大学群众文化活动是以社团形式出现的,其中一个社团便是川剧社。这些社团旨在活跃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进入1958年上半年,校党委决定将学校社团骨干集中起来,所有社团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直接领导,团委学生会协助。1958年8月,在集训队的基础上,经校党委批准,正式成立重庆大学(业余)文工团,简称校文工团。川剧队就隶属于校文工团。
得知实践团的来意,林老学长顿时神采奕奕。据他回忆,当时川剧队的成员来路广泛:学生,老师,行政人员都有入队的,总共五六十人,大多数人都不是科班出身,凭借着对川剧的热爱走到了一起。周六的时候,学校在风雨操场放电影,川剧队的队员们也不去看,而是到饶家院的教职工俱乐部去“做打唱念”,到民主湖旁听教职工讲川剧。平时要学技艺,就去请社会上的业余演员来教表演,也会请川剧院的专业演员来学校指导。到了假期,川剧队就会在川剧院暂住一两周,跟着院里的演员进行学习。看得多了,队员们就照着川剧院的方式,“依葫芦画瓢”排练自己的节目,在校内校外演出。
彼时娱乐方式尚显匮乏,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极受欢迎。在风雨操场的联欢晚会上,在松林坡的礼堂里,川剧队总是能收获一大批观众。到夏收秋收的时候,重大的学生下乡帮农民收获,川剧队就会表演给学生和农民们看。此外,城里的工厂,甚至是部队上,也会有他们的舞台。
(林承善老学长为实践团讲述重大川剧的发展)
(二) 此生不肯解连环,川剧传承看今朝
“身入梨园,方知春色如许”,川剧一行,难入也难出,跨过川剧的门槛,窥见其中的魅力所在,热忱之情便难以自拔。
与川剧结识结缘,一回首,已是一生。林老学长对川剧的爱,始于重大求学之时,延续到如今。现在,除非天气实在恶劣,老学长每周都会来看一次川剧。对于他而言,川剧已经彻底融入生命,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看戏,已经成了瘾了”。
提到如今的重大,老学长赞叹连连。他说以前川剧队只能排一排折子戏,而现在魏源老师创立的幽兰戏曲社“搞得好”,排出了《望娘滩》《白蛇传》《桃花扇》等大戏。表演的同学里,很多都不是川渝地区的人,连四川话都没有学过,却因为爱好川剧汇于一堂,还唱得那么好,在他看来,这真是个奇迹。
关于校内川剧的传承,老学长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学生的川剧学得再好,终归是要毕业的。前一代走了,后一代还没成长起来,传承上就可能会产生断代,这也是幽兰戏曲社面临的一大挑战。
“我以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殊不知当你歌唱时,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在归来。”对于重大而言,梨园的灯光一直亮着;对于重大学子而言,川剧的大门始终开着。从传承下来的星火中,仍能看到属于五六十年代的姹紫嫣红。如今,这星火重新燎起,在一甲子后,使得古稀老人重返少年,使得莘莘学子出将入相。
我们相信,有如此厚实的川剧土壤、如此蓬勃的川剧后生,川剧必将一次次在重大开出时代的鲜花,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流连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