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大学优秀传统文化(川剧)传承与保护基地引领下,满载着对中华传统艺术的敬畏与热爱,2024年7月9日,重庆大学本科生院“渝见川剧”实践团的成员参观了川剧院博物馆。这次参观不仅让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到了川剧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魏源与实践团的合影)
在参观了川剧博物馆之后,实践团采访了重庆大学幽兰戏曲社创始人、重庆市川剧院青年导演、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沙坪坝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魏源,聆听他与川剧之间的不解之缘,感受他与幽兰戏曲社共同编织的艺术传奇。
(一)幽兰创立,《白蛇传》一鸣惊人
在重庆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个名叫“幽兰”的戏曲社,它诞生于一名生物工程学院学生与川剧的一次偶然邂逅,甚至“幽兰”这个名字也只是因为他在后山偶遇兰花的盛开。就这样,他带着一群“零基础”的同学组建了幽兰戏曲社。没有人能想到,一个没有专业指导也毫无表演经历的学校戏曲社团能排出堪称“考验剧团实力”的经典剧目——《白蛇传》。
成立之初,幽兰戏曲社的活动就是“看”和“模仿”。看视频、看录像、看现场,而边看边模仿就是他们学习川剧的方式。但是川剧的艺术门槛不低,即使有录像作为参考也收效甚微。社长魏源不甘心于此,经常拉着社员去重庆川剧院观摩学习,久而久之也熟识了一些同龄的演员,社团有时也能够得到他们免费的指导。尽管如此,经费的短缺让幽兰戏曲社的表演舞台局限于学院晚会,和其他的戏剧社联合演出戏曲串烧也成了常态。
重庆大学幽兰戏曲社排的第一场大戏是《望娘滩》。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把这部戏作为第一部排练的剧目时,魏源说:“因为以当时我们的条件和能力,能把一部戏排出来就已经不错了。《望娘滩》作为一部五十分钟的中戏,时长较短,情节简单,所需演员人数少,又是神话题材,在社团当时的能力范围之内且更易受观众欢迎。”虽然条件艰苦,局限于此,但魏源与幽兰戏曲社却始终坚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志存高远,方能一鸣惊人。
(《望娘滩》剧照,来源于重庆大学公众号)
早在2010年魏源就看过《白蛇传》的录像,当时就在心里埋下了要排《白蛇传》的种子。2016年底,重庆大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川剧)传承基地”,2018年,这场重大版《白蛇传》终于等到了机会。但是因为难度太大,消息一传开,所有的专业剧团都说不可能完成,想要完整排出这场戏按他自己的话说是“痴心妄想”。在学校的支持下,重庆大学幽兰戏曲社勇往直前,开始排《白蛇传》。由于经费有限,大部分道具和服装都需要由社员自己制作,白蛇头上所戴盔帽的绒球是乒乓球代替的,一半的服装是社长带领大家买布自己缝制的。面临没有专业基础、经费匮乏等一系列艰巨挑战,演员们全凭对川剧的热爱和坚持克服重重难关。社员们辛苦训练,“用爱发电”,《白蛇传》终于得以成功上演,在第六届重庆市大学生戏剧演出季斩获七项大奖,进而走上了重庆大剧院的舞台。
(《白蛇传》剧照,来源于重庆大学公众号)
“虽然我们排出了《白蛇传》,但也仅此而已。”魏源回忆说,作为学生社团,大家学业压力都不小,训练又很难,精力不够,也没有系统的指导,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能自己一次次复盘。想要真正的成为一个合格的剧团,包括曲牌的安顿,锣鼓,音乐,服化道在内的一切都要专业化标准化。未来,魏源也将带领幽兰戏曲社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
(二)痴迷川剧,重大人坚持热爱
魏源对川剧的热爱源于他在高三时期偶然点击的一个川剧视频。进入重庆大学学习后,他忍不住去寻找能够看川剧的地方,并经常拉着同学朋友一起去剧场。
在创立了重庆大学幽兰戏曲社后,他们“依葫芦画瓢”地学习唱腔、动作和最受欢迎的变脸、吐火。魏源先用简单的道具自学变脸,成功掌握了变脸的技巧,并在重庆川剧院专业演员的讲解和帮助下,完全掌握了这门绝活。
在排《白蛇传》时,魏源深知社团在专业指导和基本条件上的缺乏,但他凭着对川剧的热情和喜爱做到了让川剧艺术走进校园。没有演员就现招,没有道具就自己做,做不出高难度动作就去川剧院请教专家。作为导演,魏源在排练过程中绝对称得上“严厉”二字。动作不标准要骂,唱腔不到位要吼,魏源自己说,几乎凶过每一个人。凭着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魏源带领幽兰戏曲社成为全国高校唯一具备演出能力的学生川剧社团,“受邀去表演,无处不欢迎,掌声叫好声一片。”
如今,魏源已经成为了重庆川剧院中一位青年编导,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会赶到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为幽兰戏曲社进行指导。社团里像魏源一样拼的人不少,大家都为了心中的热爱而不断努力着。受了伤咬着牙训练,挨了骂不吭一声坚持,没有经费兼职去挣。正因为有了这么一群痴迷川剧的重大人,幽兰戏曲社才能走进同学们的视野,走出校园,走向国际。2011年、2017年和2018年,社团成员分赴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巡演,让川剧艺术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为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魏源带领社员练习)
(三)守正创新,校园川剧看今朝
魏源坦言,幽兰戏曲社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少。演员少,观众少,不仅仅是重大戏曲社的困难,更是所有高校戏曲社团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戏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难题。
“第一个原因就是接触的人少,接触的时间晚。第二个就是难度大,门槛高。”对于演员来说,天赋固然重要,刻苦练习更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学生作品,也不可能随便找一个人,培训几天就可以上台。”训练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沉淀,在这个过程中,耐心,信心,用心和抗压能力缺一不可。对于观众来说,选题选材的有趣与否决定了观众能不能“进得来”,形式的创新与否影响着观众能不能“坐得住”,而对川剧核心的思考和表达左右着观众能不能“看得完”。
(魏源向“渝见川剧”实践团介绍川剧的历史)
作为校园社团,幽兰戏曲社承担起了活跃校园文化的责任,作为戏曲社团,幽兰戏曲社也为大学生体会和了解川剧艺术和文化不断努力着。魏源说,川剧社团的意义本身不在于培养演员,也不仅在于传授技艺,更多的其实是在于提升参加演出的同学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提升同学们的古典审美能力。“说实在的,幽兰戏曲社不是在培养演员,而是在培养观众。”在演出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川剧艺术和文化的美,同时对周边的人形成川剧的“辐射”,让大家知道川剧除了变脸和喷火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在。
(魏源与幽兰戏曲社正在排练)
(幽兰戏曲社《阖宫欢庆》现场)
魏源与幽兰戏曲社的故事,是一部由热爱、坚持和创新共同谱写的奇迹。从无到有,由初学到精通,这群零基础的学生不仅迈过了川剧艺术的高门槛,更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未来,幽兰戏曲社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不断探索川剧艺术的无限可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门巴渝烟火里的艺术瑰宝,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庆大学“渝见川剧”实践团也将继续努力,为川剧的传承与传播贡献青春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