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正文>

渝见川剧 | 探索川剧瑰宝,感受非遗魅力——重庆大学本科生院“渝见川剧”实践团实践纪实(二)

审核人: 编辑人:赵宸 发布时间:2024-07-19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重庆大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川剧)的传承与保护基地,更是肩负着传承与保护川剧这一文化瑰宝的重要使命。使命如磐,重任在肩,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期待,怀着对川剧文化的热爱与敬仰,重庆大学“渝见川剧”实践团于2024年7月9日来到重庆市川剧博物馆,开展参观博物馆的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魏源老师在博物馆合影)

(一) 文化瑰宝,熠熠生辉

重庆市川剧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人和金山大道2号。馆内设有四个主要展区,每个展区都有其独特的展示内容和特色。展出的藏品包括剧本,字画,唱片,戏服,盔帽,舞美道具,乐器,脸谱等,这些藏品记录了川剧的历史和发展轨迹,同时也体现出川剧博物馆不仅是川剧艺术的展示窗口,更是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

刚踏入馆内,便看到许多人正在展览柜前驻足观看。跟随魏源老师的步伐,我们来到了川剧戏服、盔帽及舞美道具展区。华美的戏服,精致的盔帽,各式巧夺天工的舞美道具令人惊叹。成员们在魏老师的讲解下对川剧服饰、道具等背后的文化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介绍到虞姬冠时,魏源老师提到,虞姬冠最初是梅兰芳先生专门为《霸王别姬》这部戏而设计的,其参考如意的造型,兼具美感和意蕴。后来川剧艺术家借鉴京剧中的虞姬冠,并进行贴合川剧特色的艺术再创造而设计出了如今川剧中的虞姬冠造型。“各个不同的剧种是有差异的,我们希望能保持这种差异性”,“不同的剧种之间会互相借鉴,但绝不是照搬,而是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魏源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这些隐藏在道具服饰背后的故事,提到了川剧文化的多元性。

在详细介绍川剧的戏曲服装时,魏源老师还提到了“宁可穿破,不可穿错,戏剧的原则必须要遵守” 。这是川剧艺术家们对待川剧的严谨态度,也是他们对舞台和观众的一种责任感,更是川剧所蕴含的巨大魅力和川剧艺术家们对川剧的热爱和坚守的体现。

(图为魏源老师所介绍的虞姬冠)

(二)继往开来,薪火相传

二楼展厅主要展示的是川剧的发展历史。其中包含了川剧院团的建设和演变,为川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川剧经典剧目,川剧演出史,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川剧发展的关心等。在为我们介绍川剧艺术家时,魏老师特别提到了如今的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她凭借极高的戏曲天赋和废寝忘食的练习,在24岁时便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荣誉——梅花奖。沈铁梅院长共获得了三次该奖项,为川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讲到川剧《碧波红莲》时,魏源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其背后的一段感人故事。《碧波红莲》于1959年首演,后来成为每届重庆川剧院学生都要学习的看家剧目。但该剧到80年代后就没有再演出过,直到今年的清明节期间重庆市川剧院才又将该剧复排出来。魏源老师回忆着说,“我们是请了59年演出这个剧的老师傅们回来一对一传承……当时老师傅们都已经80多岁了,有些身体也不是很好,但听说要重排这个剧,他们都不辞辛劳地赶来坚守在剧团传授技艺。”

(图为博物馆内《碧波红莲》剧照)

在讲解过程中,有许多市民朋友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和我们一起聆听学习川剧文化,其中不乏年轻人和小孩。

服饰,盔帽,乐器,脸谱,舞美道具,各种行当无不展现着川剧的魅力所在。一件件精美的服装道具背后,所蕴含着的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每一位川剧艺术家对川剧的热爱、坚守和对精湛技艺的不懈追求,这样执着、求精、无私奉献的匠人精神,正是川剧的灵魂所在。“为什么要叫梅花奖,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戏曲演员要想在台上有所成就,那么在台下就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图中魏源老师正在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川剧舞美道具)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重庆大学“渝见川剧”实践团的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川剧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我们将接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火炬,弘扬和传播川剧艺术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到川剧文化的魅力,携手共创川剧的美好未来。

上一条:渝见川剧 | 幽兰香盈衣袖,川剧芳流重大——重庆大学本科生院“渝见川剧”实践团实践纪实(三) 下一条:渝见川剧 | 重大学子探非遗,川剧坚守映千秋——重庆大学本科生院“渝见川剧”实践团实践纪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