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涪陵,有一位老者,一生与川剧紧密相连、倾情奉献,他就是孙宗燊老师。作为原涪陵区川剧团团长、国家二级演员,孙宗燊是重庆市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涪州川剧》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这门古老艺术的忠实守护者和传承者。
作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重庆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川剧)传承与保护基地”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着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是在这股强大的文化力量的感召下,重庆大学本科生院学生汇聚一堂,组建了重庆大学“渝见川剧”实践团,身体力行探寻川剧艺术的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
(渝见川剧实践团合影)
2024年7月7日,实践团的成员来到重庆市涪陵区拜访了83岁高龄的孙宗燊老师,深入了解了他与川剧的故事。
(一)坚守川剧阵地,倾囊相授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尚未走进与孙老师约定的地点,我们便听见一阵抑扬顿挫的吟唱。原来,孙宗燊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这些学生年龄大小不一,跟随孙老师学习的时间也不等,但他们都选择在周末自发地前来学习。面对这些自己找上门学习川剧的孩子,孙老师表示“喜欢得不得了”,他不仅无私传授,更分文不取,这份热情与坚持从2010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图为孙宗燊老师给学生上课)
孙老师将一生心血投入涪州川剧,退休之后,仍然坚守川剧阵地,致力于培养川剧人才。他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在成都的机会,选择独身一人留在涪陵,扎根在区文化馆教授涪州川剧。他秉持着来者不拒、分文不取的原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川剧艺术后备人才,为川剧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问其原因,孙老师多次满腔真情地说到,“太爱了”“舍不得”。
因为热爱,因为坚持,因为舍不得,所以这一生都奉献给了川剧。
(二)遍历川剧兴衰,不改初心
谈起川剧,孙宗燊老师神采奕奕,眼神中闪烁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孙老师从七八岁时便对戏曲情有独钟,从流动艺人处学习了打花鼓,又从不同地方学会了金钱板、打竹琴。1956年,孙老师来到涪陵川剧团正式学艺,师承当时剧团的团长兼导演、又新课社刘又良,后又拜师于著名川剧艺术家、原南桐川剧团副团长廖啸风,八方得道,学了一辈子。生旦净末丑行行会,打击乐五方样样行,能编、会导、善演,同行们都说像他这样的全才几乎绝无仅有。
他调侃说:“自己这一辈子像是‘吃错了药’,但是这么多年学了这么多东西,坚持和热爱了川剧这么多年,我舍不得。”
(图为孙宗燊老师兴致勃勃地诉说与川剧不解之缘)
提到这一辈子最自豪的事情时,孙老师骄傲地说:“当时在秀山演出的时候,附近其他剧团的人都来看戏,看我的戏。第二天其他剧团的导演、团长都来说,‘孙老师,看您的戏和看别人的戏完全就是两码事。’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肯定,我特别高兴。”
说到最困难的事情时,就不得不提到89年的撤团了,孙老师也还能清晰的记得, “89年全国大撤,三百多个团都被撤了,当然也有运气好的没被撤团,不过我们是属于运气不好的,直到2010年才重新组合起来。”虽然涪陵的川剧艺术团被撤了,但孙老师一直都秉持着“撤团不撤阵地”的信念,独自撑起一片天,为川剧的重生与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阔别舞台三十三年后的2014年,涪陵川剧界的老艺术家们再次登台,成功公演了大幕戏《夏天官与蔡龙王》。这场本土川剧的演出吸引了两千多名观众,共同见证了涪陵川剧艺术的辉煌归来。孙老师提到,当时的编、导、唱腔设计、舞美设计全是他一个人完成的,这也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
孙宗燊老师见证了川剧的辉煌,也经历了其低谷。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对川剧的热爱从未改变。
(图为孙宗燊老师与实践团成员交谈)
(三)延续川剧艺术,薪火相传
谈及未来,孙宗燊老师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川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他也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接过这一棒,将川剧艺术发扬光大。
采访之余,我们提出可不可以简单的教我们两手。孙老师欣然应允,亲自示范川剧的基本动作,那份耐心与细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对后辈的期望与寄托。在这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川剧艺术薪火相传的希望之光,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的力量。
孙宗燊先生的一生是对川剧艺术的深情告白和执着追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传承”的真谛和“艺术人生”的精彩。
此次走访,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孙老师的高尚品格与卓越艺术成就,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我们相信,在像孙宗燊老师这样的传承者的不懈努力下,川剧艺术定能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